網站上看到法國插畫家桑貝過世的消息,享年89歲。一個人這樣的高齡過世,不會特別訝異跟難過,這是人生的必然,不管是自己還是周遭他人。
但是細看新聞內容,卻讓我感到非常非常的驚訝!因為我完全不知道桑貝先生有這樣的過去。
我從小就很喜歡看桑貝的作品,小學時家裡就買了好幾本「小淘氣尼古拉」,除了有趣的故事以外,桑貝先生的插畫也絕對佔了相當的重量。
十幾年前桑貝的畫作來台灣展覽,我跟太太也跑去看了,當時也寫了blog (2010-03-24 跟老婆的桑貝約會),證明我一直到大人都很喜愛他的作品。
可是今天在中央社的新聞裡看到,才知道畫出那麼有趣孩提時代故事的桑貝先生,自己的童年原來是那麼的悲慘灰暗(請參見中央社的新聞:法國「小淘氣尼古拉」插畫家桑貝逝世 享壽89歲)。
新聞裡面提及:
桑貝1932年在法國西南部城市波爾多(Bordeaux)附近的培薩克村(Pessac)出生,是他母親與雇主的私生子。
他原本住在一個會施虐的寄養家庭,後來母親帶他回家,但也對他暴力相向。他記得母親對他說:「過來一點,我會很用力賞你一巴掌,讓牆壁把你反彈回來。」
他們母子與酗酒的繼父一起生活。桑貝一輩子都不認識自己的生父。他曾說,這讓他「不知道自己是誰、又何以立足」。
桑貝在繪畫題材中展現的良善,與他自身的悲慘成長經歷成了鮮明對比。他在數十年間避談這個話題,直到80歲左右才透露端倪,說:「童年是沒辦法釋懷的。想要整理思緒、美化回憶,但永遠無法釋懷。」
一輩子不認識自己的生父、施虐的寄養家庭、同樣的施暴的母親、酗酒的繼父......,這樣子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童年,一般來說具備了所有讓這個人自暴自棄不學好走上歧途的悲慘條件。但是桑貝先生卻努力成為藝術創作者,創作出總是讓人會心一笑的畫作。而他自己說:「尼古拉的故事是一種回溯我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悲慘生活、同時確定苦盡甘來的方式。」
但事實上,苦盡甘來也不是要來就來,他從退伍之後開始創作,一開始並不順遂;新聞裡面寫到:這些故事(小淘氣尼古拉)於1959年剛問世時並未引起廣泛注意,桑貝必須持續向報社兜售畫稿才能維持生計,他後來形容自己早年的職業生涯「相當悽慘」。一直要到1978年,他被「紐約客」雇用,才終於開始了事業長紅。他說:「我都快50歲了,人生才第一次感覺自己存在!我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屬。」
快50歲了才終於成功,「人生第一次感覺自己存在!」人生的境遇轉折真的永遠不嫌晚永遠都還有機會。從快50歲到89歲過世,四十年的時間桑貝先生地位日漸攀升到成為法國文化的瑰寶,他「揭示了這個世界有趣、時而諷刺的真相,但從不嘲弄」的作品影響到全世界的幾億人。就如同法國文化部長馬拉克(Rima Abdul Malak)在新聞最後所說的:「他用溫柔、詩意和淘氣,教導我們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