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世運會開始了,台灣選手表現還不錯,但畢竟不是主流運動項目,在台灣還算有點新聞熱度,但去瀏覽國外主要體育新聞網站,就會發覺在國際體壇上,這個運動賽會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當然高雄世運相關主辦單位應該是很認真在做,但如果拿世運的規模去比擬奧運,希望藉此想要提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之類的,那就真的不用了。
同樣的狀況是聽障奧運,台北市政府跟聽障奧運相關單位也很拼,但現在看起來,也不過是兩個不同政黨主政的直轄市在拼面子,互相都想比下對方而已。聽障奧運的層級及規模,同樣對台北市國際能見度或者未來主辦亞運(奧運?)之類重大國際賽事一點幫助也沒有。
聽障奧運花了六億蓋了一個不能比賽的游泳館是件最新的大烏龍,但這在充斥外行領導內行的台灣體壇來說,完全不算新聞。台灣每個縣市只要輪到辦全運會(或以前稱為區運),就會蓋一堆大體育場、體育館、技擊館、游泳池之類的,但等到運動會辦完之後就只能養蚊子。其實台灣哪需要那麼多大型的體育場館?台北台中高雄這幾個大城市有幾個大體育館就很夠了,其他縣市需要的只是一些供選手練習及讓縣民運動休憩的場地,根本不需要太大的場館,不需要可以容納萬人的看台。
過去十多年來我去過桃園巨蛋(真的很大,但現在應該殘破不堪了)、斗六體育館(龍骨造型很有特色,但十幾年前就沒有驗收到現在,現在應該也差不多報廢了),最近比較新的還有竹北體育館等等。這些縣市的場館基本上都不知道有什麼business plan之類的東西?在花大錢蓋硬體之前有沒有想到未來的營運成本?要怎麼樣自給自足?每年目標利用天數?中央主管機關在編列預算讓地方政府蓋體育場館之前,有沒有思考過台灣到底需要多少體育場館?什麼類型的?投資報酬率?場館利用率目標?真想找個運動管理系的研究生,針對這個問題來好好寫篇論文,台灣這些年來究竟花了多少錢(都是政府補助、納稅人出錢)在這些場館上?使用率究竟有多少?
體育經費真正要花費的,其實不應該集中在硬體設施,而是選手教練等人才培育及相關訓練課程協助、選手生活補助、未來就業照顧等等,讓選手願意全心投入創造好成績,而只要創造好成績為國家爭光,將來生活就無後顧之憂,這樣就會讓更多人才願意投身奉獻到運動場上;場館真的只要夠用就好。但台灣,每次講體育,好像總是會聚焦到蓋場館……。其實只要蓋場館的零頭,拿來補助選手就非常好用了說。
真的不希望世運及聽奧之後,留下一堆昂貴的廢物場館,而台灣選手卻還是生活無著。
(好多年前去過的斗六體育館,現在好像有開放打羽毛球,問題是,打羽毛球哪需要這個巨大的場館)
(桃園巨蛋難得辦體育活動,這是書展......)
(高雄巨蛋,希望未來營運能比台北巨蛋好,不要老是辦演唱會,卻難得辦運動賽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