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輩的朋友中,我應該算是喪葬禮俗的權威了。
我參加過數不清、至少上百場的喪禮、告別式。除了自己的父親、祖母、岳父,以及許多親戚以外,還有同事的父母、同事(前幾年一位TVIS的同事四十幾歲肝癌過世)、同學(高中時有一位國中同學在碧潭淹死)、學生(任教淡江時一位憂鬱症的學生在淡水河淹死)……。
還有就是參加教會聖歌隊的關係,當有教會弟兄姊妹過世,甚或我們不認識,是教會會友的父母過世,聖歌隊都常常需要到場參加告別式獻唱慰詩(安慰的詩歌)。這些告別式有時在我們教會舉行,有時在殯儀館舉行;如果死者有自己的教會可能我們也會去他們的教會參加;有時過世的教會弟兄姊妹的長輩並非基督徒,也會按照一般民間習俗搭棚之類的,我們也會到場,但可能就不是獻詩、而只是致意鞠躬了。
很久以前,不知道在哪裡看過誰寫的一篇文章,他提到他不參加婚禮,因為那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但他幾乎所有接到的白帖子一定會到,因為那是一個生命的逝去,這個生命在此劃下句點,再也沒有下一章了。他從每一次的喪禮,體會到人生、體會到生命的意義,體會到珍惜擁有的一切。
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而且我也身體力行。所以公司的同事好友有父母親過世,只要我知道,一定會過去參加。也因為這樣,我對於告別式、不論是基督教的、佛教的、還是民間宗教的儀式及習俗都參加很多、看過很多了,也多次代表上前擔任主祭。參加告別式要去哪裡報到?白包怎麼寫?公祭單怎麼填?進去怎麼站?怎麼鞠躬?要不要瞻仰遺容?繞行棺木動線怎麼走?花怎麼擺進棺木?我幾乎都知道。
台灣一般人常常對於喪葬有忌諱,能避則避,所以一旦碰到,往往不知所措。就好像有一次一位年輕同事跟我參加完告別式出來,兩人各自拿了一盒毛巾,他問我說,這個毛巾怎麼辦?我說怎麼辦?拿回家用啊!他說喪禮的毛巾可以用嗎?不會不吉利嗎?我說拜託,我們家從來沒買過毛巾,一家老小幾乎全靠這種毛巾在過日子好不好……。
或許是因為基督教背景的關係,我們相信信主死後有永生,所以我對於死亡沒有那麼忌諱,比較能夠正面看待,比較能夠輕鬆以對。
也因此今天去看「父後七日」這部片,覺得非常有fu,因為我對於台灣民間喪葬習俗看過很多,對於在過程中近似喜劇的層面(特別是從外人的角度)非常能夠體會。或許這也是這齣電影最主要的目的,透過有點輕鬆的方式,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是認清死亡的本質,不用去害怕或忌諱,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夠避免這一關。
但是輕鬆以對,或者說看開,並不表示對死者的不敬或不孝;真正的慎終追遠,不是在乎於喪禮的儀式,而是在於我們心裡的思念。父後七日一連串的忙碌跟各種的儀式禮俗讓女主角幾乎沒有時間悲傷,甚至跟哥哥說「哭爸」真的好累喔!然後兩個人笑成一團。但是在幾個月後,當父親過世的感覺跟記憶再度來襲,她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之下突然無法抑制的痛哭,那,是對父親思念的真情流露。
我不也是這樣子嗎?從我爸爸過世到張羅完所有後事,我不記得我曾經掉過一滴眼淚。但是,對父親的思念,總會在我沒有預期的時候,因為一句對話、一張照片、或是一個想法不經意的觸動,突然湧現;有時只是眼眶濕潤,但有時,就像「父後七日」的女主角在機場吸煙室裡面一樣,排山倒海而來,讓我淚流不止。
又是十月了,爸爸的忌日又快到了呢……!
父後七日,演活了台灣喪葬習俗的繁複、功用、及某種程度的趣味性。但影片也讓我們了解,對死去親人的思念,絕對不僅限於那短短辦喪事的七天時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