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ummer-sports.jpeg

前一陣子一位在我擔任顧問的公司做為聯繫窗口的年輕朋友傳了訊息給我說他要離職了。

 

這種事情司空見慣並不會太讓我驚訝,換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我自己也換了好幾次工作。但我一向雞婆,所以接下來我回了他,「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不要客氣。」「求職轉職、人生規劃,我也算是有點經驗心得......」。意思是,在未來職涯上如果有需要,我願意提供一點意見當作參考。

 

這位年輕朋友接下來傳過來的訊息是:「謝謝Andy哥,那我想先問個問題,你覺得還需要待在運動產業嗎?」

 

我瞬間秒回:「不要!」

 

下一則我追加回覆:「考量自己前途的話,運動產業在台灣前途無『亮』啊!」

 

回覆完之後,想一想自己有一點殘忍。這麼一位顯然對運動有熱情,也已經做了一段時間的年輕人,我一下子就撥了冷水澆熄他對運動產業的期待。

 

這件事情發生在東京奧運之前。然後奧運開始了。因為幾乎沒有時差、再加上疫情的關係也不適合出門,因此這兩週全台灣每天晚上黃金時段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收看奧運轉播。而這次台灣的參賽選手表現又格外優異讓世界看見台灣。霎時全台灣籠罩在奧運熱潮當中;突然之間運動成為顯學,每個人都在看而且都變得好懂好懂桌球跟羽球,每個人都好關心選手的待遇,赴日專機分配到經濟艙都可以討論好幾天把相關單位罵到臭頭。運動員成為大家追捧風靡的對象:一大堆楊太太跑出來,小林同學叫得好親熱,孤獨的勇者讓人感傷又義憤,「麟洋配」三個字大家朗朗上口。運動員的廣告反覆出現(好啦!其實都是戴資穎的廣告),每家新聞台都大篇幅報導選手爸媽無聊的細節,原本講論政治的名嘴都成為運動專家煞有其事地分析選手的養成及奪牌秘訣,各地縣市長硬要跟過去從未關心過的選手家長同框合照並競相宣布獎金加碼。

 

終於奧運結束了,選手陸續返國隔離中,等到隔離出來應該還有一波報導熱潮及代言商機。但是如果那位年輕同事現在再問我:「Andy哥,你覺得還需要待在運動產業嗎?」

 

毫不猶豫,我的答案沒有改變,「不要啊!」「別想不開啊!」

 

當然,這樣的回答對我一堆目前正在運動產業努力的朋友聽起來一定很刺耳。而且其實我自己目前也還在運動產業工作,主要擔任球賽的轉播在養家糊口。過往我在adidas行銷部十年,那也是運動產業。然後台灣這次奧運表現這麼好,大家反應這麼熱烈,對下屆奧運充滿期待(?);怎麼我還會這麼果斷地認為台灣的運動產業沒有前途呢?

 

首先澄清一下,我並不反對年輕人投身運動努力鍛鍊,甚至以奧運獎牌為目標。這是很棒很了不起並且絕對有益處的。更多人願意參與運動,或者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參與運動,絕對對運動產業未來的發展是正面的。事實上很多朋友就說,麟洋配跟戴資穎的表現,讓台灣基層的羽球教練商機增加不少,因為一大堆家長會因此送孩子去學羽毛球。

 

但所謂的運動產業,並不是指投身運動去打球學拳練舉重的選手們。運動產業指的是靠運動「賺錢」的產業,包括職業運動隊伍及聯盟(職棒、職籃......)、運動服裝用品銷售(adidas、nike......)、運動場館營運(小巨蛋、游泳池......)、運動醫療提供(防護員、運動傷害治療及復健......)、運動補給品研發銷售(能量棒、運動飲食......)、運動周邊商品(球拍穿線、運動穿戴科技、球員卡......)、運動員訓練(體能教練、專項教練......)、運動經紀(經紀人、法律財務諮詢、公關社群操作......)、運動傳媒(轉播單位、體育台......)等等。這樣子寫下來洋洋灑灑看起來不少啊!那麼在台灣難道沒有好的工作機會嗎?

 

以我個人的經驗,不多。上班機會有的話,待遇也不高;當老闆的話,賺不到什麼錢。這是為什麼我直截了當的回覆那位年輕朋友還是換個跑道換個產業吧!如果賺錢是主要目標的話,運動產業根本沒有前景(錢景)。當然,我不知道他的家庭情況,如果他家財萬貫不缺錢,那麼滿腔抱負去從事喜愛的運動產業也無妨(但問題是她好像不姓郭......)。

 

許多喜愛運動的年輕人看著美國的NBA、MLB的轉播,看著足球英超的轉播,然後覺得這就是他們希望參與的運動產業。看到某某經紀人幫NBA球星談下台幣億萬的合約,想說那我也來簽幾個台灣選手來當經紀人好了。看到美國轉播美式足球的球評年薪五百萬美金,就也好想當運動主播......。但歐美的產業規模在台灣著實難以複製,因為我們就是兩千三百萬人口而已,而且喜愛運動的人不夠普及。而如果餅不能做大,要賺大錢其實是不容易的。

 

台灣能夠做出最大的餅就是國球棒球了,職業棒球在台灣打了三十多年,但仍然跌跌撞撞球團賺錢不易。為什麼?因為鍋子最大就是這個尺寸,整個職棒市場的餅不可能更大了,所以CPBL能夠得到的轉播權利金有限,球團能夠賺的錢有限(根本沒賺其實),那麼球隊能夠給付給選手的薪資就有限。一大堆年輕球員薪水還不如一個上班族,球員有機會有本事當然就往美國跟日本去。

 

羽球這次在奧運表現很好,但我們能夠在台灣成立一個職業羽球聯盟嗎?能夠得到高額的轉播權利金養活球隊球員嗎?觀眾願意花錢買票進場看台灣球員比賽嗎?

 

類似的問題,足球、排球、桌球等等都一樣可以置換到上面那一段。關鍵就在台灣是個小市場而且運動風氣不盛,參與跟觀賽人口不夠多,所以運動產業短期之內不可能立刻做起來。想要發展完整的運動產業必須要從基層從教育著手,並且考量台灣市場小,不可以貪圖同時發展太多個運動項目,必須選對標的,選擇適合亞洲人體型條件的運動(所以籃球就不用了......),有計劃的長期投入,讓更多小朋友從小接觸參與,將來長大之後相關的職業聯盟及周邊的產業才可能水到渠成;但這需要時間來養成。

 

日本對足球的發展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鏡。日本過去並不是一個足球國家,但是他們選定足球長期堅持發展以來,現在的日本小朋友普遍都有足球的底子,國家隊成為亞洲足球強權,同時J-League也發展興盛。這樣子的歷程,花了將近25年。很久嗎?其實也還好吧!

 

但問題是我能夠告訴我那位要轉業的年輕朋友,從現在開始不計待遇投身推動台灣的某項運動,希望25年之後水到渠成,並且還要抱持著「成功不必在我」的信念嗎?想想這根本就是在害他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運動產業 奧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運動但是跑不動 的頭像
    愛運動但是跑不動

    愛運動但跑不動

    愛運動但是跑不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