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NBA的例行賽已經結束,我不想做任何季後賽的預測,反正從來也不會準啦!但是球季結束之後看了一下本季的球員統計數字,發覺了一個可以切入討論的點。
看看個人排行榜前五名的球員,以得分榜來說,除了排名第五(但名字難念排名第一)密爾瓦基公鹿隊的Giannis Antetokounmpo今年得分從平均22.9躍進到26.9分以外,都算不太讓人意外的名字。
籃板跟火鍋榜從來就是大個子的天下。今年籃板榜也跟去年類似,前五名全都是身高六呎十吋以上的中鋒。火鍋榜同樣前五名通通在六呎十吋以上。
籃球怎麼說都是大個子佔優勢這不奇怪;但過去傳統上,至少還留著一點空間給矮個子發揮,那就是控球助攻。但今年,大個子球員連這一點空間都大舉入侵,原本是矮個子天下的助攻榜,今年排名第二的是六呎八吋的LeBron James(這是他在助攻榜排名最高的一年,每場平均9.1次);而排名第五的,則是非傳統控衛,身高達六呎十吋的費城七六人隊新人控衛Ben Simmons,他每場能夠傳出8.2次助攻。
高大的球員固然有雙手高舉過頂傳球不易被抄的優勢,但要能夠進到助攻榜前幾名,條件原因絕對不僅止於此。他們還要具備著絕佳的運球突破能力,以及綜觀全場的傳球視野。LeBron James天賦異稟,從高中開始就已傳球視野寬廣著名,進到聯盟後累積經驗,傳球更見火候。生涯平均助攻高達7.2次,最近幾年一直都能名列助攻榜前十名。但今年的9.1次實在高的誇張,也讓他一舉來到助攻榜第二,僅次於奧克拉荷馬雷霆的Russell Westbrook。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騎士隊原控衛Kyrie Irving轉隊之後,James掌控所有球權一肩挑起控球所導致。
但Ben Simmons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以208公分第一年擔任NBA控球就可以繳出15.8分、8.1籃板、8.2助攻這樣的驚人成績,真的是讓小個子控衛不用混了。
Lebron James跟Ben Simmons身高分別是203公分以及208公分,卻分居助攻榜第二名跟第五名。
說到小個子控衛,其實前五名只有紐奧良的Rajon Rondo符合這個稱號,他確實是一名傳統的「傳球第一,投籃第二」的控球後衛;但助攻排行榜第一名的Westbrook以及第三名的大鬍子James Harden,雖然都掛名控球後衛,但都屬於「非典型」的控球後衛,兩人其實都是「投籃第一,傳球第二」的強力得分控衛。
Westbrook以及Harden(主圖的兩位)身材不像傳統控衛(好啦,Westbrook其實身材傳統,但體能太可怕),打法也不像傳統控衛指揮球員在場上跑戰術,然後擔任分球助攻的角色。這兩位得分能力超強的球員第一優先都是自己出手,其次用他們過人的得分及突破能力為餌,吸引對方包夾,或者強行過人突破讓對方其他防守球員不得不補防,或者吸引兩名防守球員的包夾,然後在無法投籃時再將球傳出去給空檔的隊友。但因為球隊戰術設計完全圍繞他們打轉,簡單來說就是球交給Westbrook/Harden就對了,所以他們在場上有大量的持球時間,也因此造成得分跟助攻雙雙飆高的情況。去年Westbrook是得分王,Harden是助攻王,然後今年反過來Harden成為得分王,Westbrook成為助攻王;反正整個就是超扯的。
當然,Lebron James今年的情形其實也是如此,雖然他掛名小前鋒,但騎士隊進攻時球幾乎一定在他手上。
不管是Lebron、Westbrook還是Harden,這樣的戰術當然非常predictable容易被預測,但因為這三人的單打得分能力太強,所以對手知道又如何?球照進分照拿助攻數照樣飆高。
這時候,就不禁讓人懷念起傳統的pass first傳球第一的控球後衛,或者誇張一點,懷念起NBA還有明確團隊戰術、還有球的流動的時代。
除了Rondo以外,Chris Paul這位四屆助攻王從去年的第四位助攻場均9.2落到今年的第六名場均7.9;轉到跟Harden同一隊,球權旁落當然是最主要原因。
這也顯示NBA已經越來越不一樣了,Chris Paul、Steve Nash、Jason Kidd,甚至我這種古董級球迷才會緬懷的John Stockton那種攻擊發動機傳球第一的傳統控球後衛的時代,是不是已經會被身材更高大,個人得分能力越強,自己投籃優先而傳球其次的強力得分型控衛給取代呢?還是過幾年等這些全能怪物式微之後(會嗎?還是新一代有像學樣,出現更多這樣的怪物),又會再回歸傳統呢?
我也不知道,我一向說不準的。但可以確認的是,小個子在NBA真是越來越難混了。
不知道Chris Paul跟Steve Nash這一類型的傳統控衛,是不是會就此漸漸被取代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