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PO文提到總金額八千多億的前瞻計畫,天啊!這麼多錢怎麼可能花得完?更想問的是怎麼可能這麼多錢通通花得有效益?然後就看到最近另外一則在國內也頗多報導的新聞,是有關於作家瓊瑤女士以及他患病的先生平鑫濤的醫療新聞。
臨終治療到底要不要急救,加工急救還是讓人身體自然衰退?鼻胃管算不算插管?這些問題隨著這則新聞讓我們接觸及思考。年輕人或許不太在意甚至不知道瓊瑤是誰,但對於我們這種超過五十歲的族群,這樣的新聞毋寧是很有感染力的,因為我們自己也已經開始漸漸在面對病與老與死。
誰來教我們如何面對「病」、「老」、「死」?
然後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天,聊到我們小時候早到四、五歲開始就要進幼稚園,學習洗手吃飯123及ㄅㄆㄇ。六歲通通要進小學,開始九年現在是十二年的義務教育。這麼多年的時間,要讓我們學習將來要進到社會所需要的倫理道德、知識、及技能(教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但為將來預備的邏輯是正確的,至少臺灣幾乎都沒有文盲大家都識字)。畢業後我們經歷過了二、三十年的工作,現在人生進入到下半場;但想一想,上半場有,但下半場卻沒有這樣的義務教育,教導我們怎麼樣面對即將來臨的病、老、與死。
面對病、老、與死,是需要學習,需要大智慧的。請不要以為老人就比較聰明,自己能夠學會這些事情。我們看過太多太多社會新聞,充斥著不聰明的老人;從社會中堅退下來,在家庭的地位開始下降,變成長輩前輩但其實就是不被看重的一輩,心裡惶恐但外表卻要壓抑維持矜持睿智,然後人生最困難的課題,孤獨、陪伴、安養、財務,到例如平鑫濤這樣的失智、常年臥床、然後臨終、家人的衝突、遺產法律等等,即將一一來臨。但是,我們何曾學習過如何面對這些困難的課題?
認真的,有學習能力的,有些經濟基礎的,或許會去尋求諮商,尋求專家的協助,不論是財務、法務、還是鍛鍊自己的身體。但比較不具備這樣子條件的長輩呢?道聽途說就算了,被人擺佈受騙上當,高價購買不具療效的藥物、被說服參與血本無歸的投資等等時有所聞,中老年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聰明那麼有經驗那麼篤定,they need helps!
所以看到政府的「前瞻計畫」,我也想提出一個前瞻的構思。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為社會的初老/熟齡人士設計屬於他們的義務教育,教導他們準備好面對人生的下半場。
給熟齡人士的義務教育
政府編列預算,利用現有的學校設施,師範技職體系預先培養足夠的專業教師,然後開辦一系列的課程,提供熟齡人士在一定年紀例如六十歲之後可以自己找時間開始來上課。當然不用像國中小學每天關在學校八、九個小時,但靈活利用週間、晚間、及週末時間開課,修滿足夠時數,經過評估有適當的學習了解,然後取得修業完畢證明。
課程應該可以包括熟齡財務規劃、熟齡保健、體育健身、藝術藝文、安寧照護、臨終照護、熟齡心理學、如何與年輕世代溝通、科技新知等等(還有太多太多可以加進去的課程其實),另外也可以安排參訪及從事義工活動,參與如世大運接待或者慈善機構協助等等。
這樣的課程可能很多人說,現在很多社區大學、松年大學其實都已經在做了,也有不錯的成果。但這些不同機構程度參差不齊,重點是沒有強制力只能被動等待年長者報名參與。但既然稱為「義務教育」,就是希望所有人參加,不是只有有錢有閒的銀髮族來當作聯誼。
立法配合產生誘因
當然,要立法強迫老人去上課,這一定造成很大的反彈。所以可以思考用立法提供誘因配合,第一當然是最低的學費負擔或免學費或學費可以全額扣抵所得稅等等,避免讓弱勢熟齡無法負擔。第二要讓人願意來,除了課程內容安排得宜,也可以考慮在上完所需課程後獲得健保費減免,以及國民年金給付金額獲得提高等方式。
對於政府的財務負擔,我期待這個課程帶來的效益可以彌平。例如每週足夠的體育課讓不同年齡層從初老到熟齡到銀髮有適合他們的運動時間及內容,這樣子期待可以減少他們生病及受傷的機率,減低未來醫療健保的支出。
課程安排,好多好多可以排啊!
稍稍動動頭腦,就可以整理出一堆初步構想,相信能夠多方面幫助並吸引熟齡人士。
「銀髮人、銀髮心」—熟齡心理輔導課程:
讓學員能夠面對健康坦然面對老年,學習與年輕世代溝通等等。讓熟齡人士在心理上對於變老及死亡更有準備。
「越熟越強壯」—熟齡健身課程:
安排專業老師按照不同年齡層持續提供健身課程,包括重量訓練、關節活動、柔軟度等等,讓熟齡人口越活越健康。
「中西醫陪伴你」—醫療常識課程:
專業中西醫及護理人員提供醫學上的相關課程,幫助熟齡人士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避免坊間錯誤知識及偏方假藥傷錢傷身。
「人生必經路」—臨終課程:
了解死亡過程,學習如何面對死亡。安寧照護、臨終醫療選項探討,預留遺囑寫法教學、遺產安排法律知識等,讓熟齡者能夠提早規劃、適當安排,平安面對人生大限。
「文創老知青」—藝文課程:
繪畫、書法、樂器、傳統戲曲等教學及社團推廣。完成年輕時未能達成的夢想。
「越熟越有用」—義工團體:
集合學員加入各種不同義工團體,貢獻個人不同專業,協助各社福慈善單位,增廣視野,扶助弱勢、貢獻人群。
「現在流行什麼?」—科技新知應用
教導熟齡學員瞭解認識並活用現代科技,避免與社會新科技及年輕人脫節,避免一Line就讓人覺得你就是個歐巴桑歐吉桑。
「我不是三寶」—交通安全、規則及車輛使用課程:
超重要!讓三寶駕駛衝進超商之類的事情(剛剛新聞才報導)能夠減少。
這是我當下想出的ideas,當然還能夠集思廣益增加很多。以上的舉例也不是找個人一兩堂課來演講一下,要像小時候的數學課國文課一樣,可以是很多年持續的課程,讓課程更加豐富深入不只是點到為止。另外一個重點當然就是透過學校生活,讓熟齡人士走出房子走出蝸居,有更多的人際關係及社交機會,減少孤獨感,身心都能夠健康。
面對少子化,學校設施可以因此活化
這個案子當然需要教室、空間、及設備、師資。最適合的就是現階段的國高中及大專院校。因為面臨少子化,很多學校面臨招生不足、收入銳減的問題。但只要願意加入熟齡義務教育,這些學校的資源設備得以活化,也可以透過開課招生得到的教育部或衛福部的補助,改善學校的財務狀況,很多快要倒掉或將來會倒的學校或許可以起死回生。
師範技職需求大增,增加就業機會
過去我們的師範體系都是針對兒童及青少年設計課程及教材。但熟齡義務教育新課程的出現,會出現大量新的教師以及技職人員的需求。這對於現階段那麼多沒有學生可教的流浪教師以及其他在現行工作崗位上考慮轉業的社會人士,當然是可以轉行調整的新目標。熟齡義務教育的上課年數及時數或許不如孩子們的12年義務教育,但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提升,熟齡人口總人數及上課及輔導需求的年數也會慢慢增加,這是一群龐大的族群,也會是龐大的產業商機及工作契機,師範及技職體系都值得針對熟齡有更多的投入,但前提是先成為政府政策,讓所有熟齡民眾有誘因要來上課。
一兼好幾顧,同時解決健保\教育\家庭\社會種種問題
在和朋友討論的過程當中,我們兩個年紀相仿的初老男子一致認同,老人政策中長照根本不應該是重點,我們才不要被長照,我們要活得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所以政府該編比較多預算花比較多精神的,不是長照體系,而是用什麼方法讓熟齡人士可以健康快樂儘量不要生病。
然後我們都不是老宅,都有社交需求,不想自我封閉關在家裡。希望能夠走出來,能夠參與活動。但又不想麻煩子女,希望有同齡的朋友,能維持人際關係。最後是需要有一個環境能夠讓我們繼續學習甚至工作,人要動才能活;天天封閉在家,只是凋零,只是等死。
不是開玩笑的,熟齡義務教育可以帶來很大的改變
到現在還是無法想像前瞻計畫的八千多億是一筆什麼樣的天文數字,但與其全台灣各縣市花錢蓋更多蚊子館或更多虧錢的軌道系統,讓更多地方利益團體炒更多地皮;那還不如拿一部分(也不排斥其他花費其實,一部分而已)預算來讓全國的將熟或已熟人士變得更聰明更睿智更健康更有活力,同時還能創造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協助教育單位轉型。
哇!以上可是我這輩子思考及寫出來最大型的規劃。但想一想,why not?不是不可能也或許有道理吧吧吧!!!是不是值得更多的討論?我們的政府,在千頭萬緒的施政中,要不要考慮一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