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eg

在博客來的書摘上看到這篇文章「會不會有一天,IG上的「完美形象」也成了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吳曉樂讀《麥蒂為何而跑》」,認真的看完了。

接著又從這篇文章連結出去,閱讀了「臉書世代的警訊!她如何從IG上的「完美女孩」變成冰冷的遺體?──《麥蒂為何而跑:一位典型美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

這是不同時間不同作者對同一本書「麥蒂為何而跑」寫的書評。

 

美國長春藤名校賓州大學大一新生麥蒂(Madison Holleran)在2014年1月自殺的悲劇,當年在台灣的我並沒有follow到,但當時在美國的教育及體育界這無疑是相當震撼的事件。在運動場上(長跑)表現傑出,順利進入眾人豔羨的賓州大學,而且年輕貌美的麥蒂,無預警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幾年之後這個事件被探討成書出版,而我看到的是兩篇書評。從家長跟運動產業的角度都讓人有些感想。

 

首先是書(書評)中提到的運動員的mind set。書裡面提到「被灌輸「堅持不懈才有偉大成就」的道理,這導致他們相較於一般人,更不敢吐露自己的心理狀態,即使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一的大學運動員有憂鬱傾向,一旦面對著教練與訓練員,他們隻字不提,而選擇在四下無人時放聲哭泣。」

 

因為身為與人爭勝的運動選手,從小被教導不能示弱不能喊苦不能放棄。但當自己的身體或心理真的出現問題時,特別是在大學拿獎學金的運動選手,他們擔憂讓教練及隊友失望,擔憂增加家庭的負擔,面對課業及練習競賽的壓力,兩頭燒的選手真的有苦說不出只能往肚裡吞。有的人到最後無法調適,就出了狀況。

 

第二是關於社群媒體。網路「讓聯絡的成本變得相當低廉、好負擔,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與同儕交換消息,哪怕是『待會要吃什麼』這種問題,而這樣頻繁的交流,讓這些孩子日益依賴外界的認同,而漸漸失去自我撫慰的能力。社群媒體特別是IG,人人光鮮亮麗又是出國旅遊又是享受大餐又是與名人合照等等。而纖細好勝心強的年輕人,爭相在社群媒體上展現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多姿,努力維持人生勝利組的形象不想變成魯蛇,到最後是不是累了倦了撐不下去了?

瀏覽麥蒂至今仍開放的Instagram頁面,裡頭的她無論在校園裡、在田徑場上、在聚會中,總是被眾人圍繞,露出陽光燦爛的笑容。所有人都想知道,看似平靜順遂的校園生活裡,究竟潛藏多少不為人知的壓力,才會讓芳華正盛的麥蒂決心尋短。」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一手打造出來的完美形象,最後反倒成為我們的頭號敵人。」

 

然後我看到麥蒂與父親的合照,父母跟麥蒂的感情極好,並不是虎爸虎媽那種類型;甚至麥蒂自殺前最後做的事情是幫父母家人都買了禮物,在遺書交代什麼東西要送給誰......。所以實在難以想像她的父母親的難過自責,「為什麼我們救不了女兒?」我無法想像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那會是何等的悲痛。但麥蒂的父母親這幾年來持續承擔著這樣的悲痛。所以他們才讓作者得到所有資訊,寫成這本書,希望幫助其他家庭不要發生這樣的事情。

 

然後書中又討論到:

  • 曾幾何時,身為普通人成了一件不被社會容忍的事?
  • 父母一再地讚美與說服孩子,你很特別,你與眾不同,難道沒有副作用嗎?

 

前者正是社群媒體所造成,而後者,似乎很多家長(甚至被認為是現代、開明的家長)經常會這麼說。社會上也常常讓大家接觸到這樣的概念:每個人都是獨一而二,都是特別的。我就聽過我們家孩子的小學同學家長,到學校來跟小學導師說:「你讓我的孩子隨便做他想做的,因為我的孩子是天才......」

從小家長這樣的灌輸,我不知現在這個應該已經25歲的孩子變成什麼樣子?

 

但我在跟年輕朋友分享時經常提到,我們都是平凡人,「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12:3)

不用(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變成馬雲變成祖克柏變成村上春樹變成費德勒,只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才能合乎中道好好運用,那就很棒了。窮也可以活得安心,不如其他人也可以自得其樂,運動場上落敗也能享受過程。

沒有一定要贏,沒有一定要出類拔萃,沒有一定要比別人特別,沒有一定要成大事!

 

耶利米45章5節說:「你為自己圖謀大事嗎?不要圖謀!」

 

希望我的孩子們都接受自己有一對普通的父母,接受自己被生下來也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有擁有的普通才智。不用自高也不用自卑,更不用去羨慕那些自己所沒有的。

 

箴言3章5節:「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arrow
arrow

    愛運動但是跑不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